【本文来自《沙尘暴又来了,植树造林不管用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先说结论:植树造林有用!
http://www.weather.com.cn/zt/tqzt/304033.shtml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临近人口聚居区沙化土地的植被大规模恢复,确实能够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并可以大幅减缓降低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轻度浮尘、扬沙天气的频度与强度。然而,对于阻挡从远处沙源地吹起的高空沙尘,甚至在亚洲内陆广大沙漠地带形成的沙尘暴,仅靠高度一般只有10-20米高的防护林阻挡既不现实的,实际上也无能为力。
因为根据观测,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达到30米/秒(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更高的高度。
这就像长城,的确在大多数时间阻挡住了绝大多数游牧民族的骚扰性进攻,但却根本无法阻挡能够改朝换代的骑兵大军。
所以标题中的“管用”很容易引发歧义。
更何况“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多年来,就算在重点防护地区的覆被率也只占3%左右(国内近年大部分植树造林增加面积其实都在湿润的南方)。要想只靠这一点植被覆盖来彻底防止沙尘暴,无异杯水车薪。借用此前讨论中引述国内权威专家的意见,纯属“无稽之谈”!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35/20230214/163143101343900.html
另外,沙尘天气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生态圈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既无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将其根治。
根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截至2019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都处于年降水200mm以下干旱区。加上外蒙的近7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成为了东亚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来源地。
由于极度缺水,上述绝大部分地区其实很难大规模恢复植被。
近几年,还由于前期建设中缺乏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以及整体规划,目前很多地区的三北防护林由于选择品种错误、育种技术落后等原因已经进入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普遍有所下降。某些地区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防护林出现大面积退化甚至死亡现象。
因此,像目前主流舆论将气候变暖大部归因于人类的工业化倾向一样,也要防止片面夸大沙尘暴形成与防治中的人为作用。尽可能避免为了某些“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就仓促下结论。否则与支持西方推出的“环保少女”图腾的脑残粉就没什么两样,因长期熏陶而扭曲成为“人定胜天”的狂热,甚至被部分地方利益团体利用来攫取长期政策补贴和财政转移的手段。
这一点其实在最近关于“孙国友事件”的讨论中就深有体会。